过刊目录

  • 全选
    |
    化工·材料·食品
  • 化工·材料·食品
    陈建宏, 朱梦凯, 翁蔚琳, 于锋, 刘志勇, 彭邦华
    2022, 40(6): 661-668.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2.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发高效稳定的电化学氧还原反应(ORR)和析氧反应(OER)催化剂是实现锌-空气电池广泛应用的关键。本文通过Zn3[Fe(CN)6]2(ZnFe-PBA)模板在溶剂中与Co2+进行离子交换,并经高温碳化,一步热解得到了N掺杂C包裹的钴铁双金属核壳材料CoFe@NC。NC壳层结构保护了CoFe核,双金属协同作用能增加催化剂的活性位点,从而提升了催化性能和稳定性。经测试,CoFe@NC在10 mA·cm-2 下,OER的过电位为380 mV,优于未经Co2+交换的产物FeNC (540 mV);其ORR半波电位(0.725 V)也要比FeNC(0.710 V)的更大、表现出更好的活性。采用该催化剂组装的锌空气电池,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能持续27 h放电,比容量为627.57 mAh·g-1,稳定维持长达120 h的充放电循环。本文提供1种简便合成合金核壳材料的策略,为开发可充电锌-空气电池催化剂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 化工·材料·食品
    李雪萍, 王淋, 陶喜洋, 刘啸尘, 武占省
    2022, 40(6): 669-676.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2.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克服游离漆酶稳定性差,重复利用性低的问题,本文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以磁性纳米粒子(C@Fe3O4)为核的铜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u-MOF),将漆酶(Laccase)包裹在Cu-MOF@C@Fe3O4中得到Lac@Cu-MOF@C@Fe3O4复合材料,并用于降解刚果红(CR)。通过XRD、FTIR和TGA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酶固定化条件对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accase成功固定在Cu-MOF@C@Fe3O4上;最优的固定化条件为:固定化温度30 ℃、固定化时间30 min、酶添加量3 mL、磁性纳米粒子的添加量30 mg。此外,所得固定化Laccase的pH稳定性、热稳定性均优于游离Laccase;循环使用5次后,固定化Laccase的残余活性仍高于70%,具有较好的可重复利用性。再者,90 min内,固定化漆酶对的刚果红溶液降解率能达到85%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新型酶固定材料的开发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化工·材料·食品
    李萌, 霍新玉, 陈伟, 马芹, 郭亮, 张洁
    2022, 40(6): 677-683.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2.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寻找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制备具有更好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10个苯并噻唑环取代的新型β-咔啉衍生物(Ⅶa-Ⅶj),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高分辨质谱等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采用噻唑蓝(MTT)法评估了目标化合物对肺癌细胞(A549)、胃癌细胞(BGC-823)、结肠癌细胞(CT-26)、肝癌细胞(Bel-7402)和乳腺癌细胞(MCF-7)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都表现出了中度至强效的抗肿瘤活性,并且比其前一步中间体活性高。其中化合物Ⅶd对A549,BGC-823,Bel-7402和MCF-7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IC50值分别为12.9±0.9、6.7±0.6、12.4±0.8和10.2±0.7 μmol·L-1,其活性优于对照品顺铂。化合物Ⅶc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效果优于顺铂2倍(IC50=15.8±2.4 μmol·L-1),其IC50值为7.7±0.5 μmol·L-1,研究结果可为基于β-咔啉类结构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分子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 化工·材料·食品
    杨松林, 冯静安, 宋宝
    2022, 40(6): 684-690.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1.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高地隙自走式车辆动力系统非线性以及多耦合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抗扰主动前轮转向控制策略,建立了高地隙车辆非线性七自由度操纵稳定性动力学模型及其参考模型;设计了质心侧偏角自抗扰控制器以及横摆角速度自抗扰控制器,对整车行驶过程中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之间的耦合特性以及非线性因素进行在线估计和抑制;添加BP神经网络模块对控制器参数进行在线寻优,提高控制器精度和鲁棒性;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了高地隙车辆在不同路面环境转向工况下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抗扰主动前轮转向控制器BPADRC对比无控制,质心侧偏角峰值降低约6%,横摆角速度峰值降低约7%;对比普通的自抗扰控制器ADRC,控制精度更高,鲁棒性更好。
  • 化工·材料·食品
    曹超, 张喜瑞, 付威, 邢洁洁, 刘俊孝, 曾望强
    2022, 40(6): 691-697.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1.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天然橡胶机械化割胶装备研发过程中,割胶刀材料、结构参数对割胶质量影响显著,本文通过建立橡胶树表皮离散元仿真模型,从而进一步研究割胶刀与橡胶树表皮之间相互作用关系。首先,利用物理试验得出橡胶树表皮相关力学性能参数,选择合适的离散元颗粒接触模型,利用本构方程计算主要粘结参数;然后,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及离散元软件建立橡胶树表皮离散元仿真模型;最后,通过将仿真试验与物理试验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当法向刚度系数为3.817 5×106 kN/m、切向刚度系数为2.226 9×106 kN/m时,临界法向应力、临界切向应力分别为1.337 9 MPa、3.622 MPa;粘结半径为0.7 mm时,仿真与物理试验的时间-剪切力曲线趋势及压缩表观特征基本一致,表明离散元法可应用于建立橡胶树表皮仿真模型。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割胶刀与橡胶树表皮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割胶刀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 化工·材料·食品
    彭心怡, 丛锦玲, 闫琴, 王怡苏, 黄力, 曹琨, 李晓燕
    2022, 40(6): 698-704.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1.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热风干燥对花生种子活力的影响,本文通过开展花生种子热风干燥试验,考察不同干燥温度(35~55 ℃)、不同含水率(10%~12%)下种子干燥后的活力。试验采用直接干燥法,测定不同干燥温度下种子的含水率;利用蔡司体式显微镜,获得不同温度和含水率种子干燥后应力裂纹形态图像,判定其干燥损伤;开展干燥后种子电导率、超氧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发芽率试验测定,考察种子活力。由显微镜采集图像显示:温度引起的应力裂纹多由种子底部向胚根位延伸,干燥温度为55 ℃,含水率为10%时,种子破损程度最严重;干燥过程种子SOD活性值呈缓慢下降趋势,说明花生种子具有热稳定性;干燥温度为35~45 ℃时,种子电导率呈下降趋势,种子表现出更好的活力,种子发芽率相对提高了1.1%~7.2%;且干燥温度为45 ℃,含水率为11%时种子活力最高,发芽率为97.5%。本研究结果可为花生种子加工工艺提供参考。
  • 农业·林业
  • 农业·林业
    王润润, 郑旭, 郝冬梅, 张凤华, 李鲁华, 程志博, 王家平
    2022, 40(6): 705-712.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优化绿洲农田油莎豆种植技术是提升干旱区油莎豆产量、品质的重要途径。本试验通过设置3个种植密度处理:20.85×104株·hm-2(D1)、15.60×104株·hm-2(D2)、12.00×104株·hm-2(D3)和3个矮壮素浓度处理:0 mg·L-1(C0)、1 500 mg·L-1(C1)、2 500 mg·L-1(C2),分析了不同处理对株高、茎蘖数、生物量、产量及构成和粗脂肪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油莎豆茎蘖数、生物量、千粒重逐渐降低,实际产量和粗脂肪含量降幅达显著水平(p<0.05)。矮壮素处理显著降低了油莎豆株高、单穴粒数和总粒数,增加了茎蘖数、千粒重和粗脂肪含量;不同矮壮素处理粗脂肪含量大小顺序为C2>C1>C0。油莎豆产量干重在D2C0和D2C2处理较高,分别为7 736.63 kg·hm-2和7 178.21 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但D2C2处理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D2C0处理。因此,种植密度15.60×104株·hm-2和矮壮素2 500 mg·L-1条件下,干旱区绿洲农田油莎豆种植可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
  • 农业·林业
    张曼, 常媚瑕, 张才鲜, 侯小晓, 李倩, 吉高锋, 吴辉晶, 郝亚军, 李伟
    2022, 40(6): 713-718.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对SSR引物,以国内外35份朝天椒种质为试材,进行遗传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20对引物在朝天椒种质间产生58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扩增出2~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2.9个;SSR多态性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428 9,变幅为0.056 4~0.756 7;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29 0~2.927 1,平均为1.622 7;Shannon’s信息指数为0.074 9~1.203 4,平均为0.562 3;观测杂合度为0.028 6~1.000 0,平均为0.265 7;期望杂合度为0.028 6~0.667 9,平均为0.331 7;Nei’s期望杂合度为0.028 2~0.658 4,平均为0.327 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遗传相似系数平均0.785 0,变幅为0.603 4~0.982 6;在遗传相似系数0.780 0处可将35份材料划分为3类,探明了材料间的遗传差异,为今后的利用选育提供有益参考。
  • 农业·林业
    栗谦, 王帆, 王淑晨, 吴琼, 杨雅琳, 袁王俊, 李永
    2022, 40(6): 719-728.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基因组鉴定了连翘ARF(Auxin Response Factor)基因家族成员,并对FsARF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功能预测。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FsARF基因家族成员的基本性质、染色体定位、进化树、基因结构、结构域、顺式作用元件、不同组织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共鉴定出35个FsARF基因(FsARF1-35),它们在染色体上均有分布,其中3个分别分布在未挂载的片段,FsARF基因可分为5个亚族。35个AR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由326~1086 aa组成,连翘ARF基因编码的35个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其亚细胞定位在细胞核内。FsARF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无规则卷曲构成。35个FsARF蛋白均含有DBD、Auxin_resp结构域,其中20个含有CTD结构域。35个FsARF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与植物激素、生长发育、防御与胁迫、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相关。FsARF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差异表达。FsARF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应对激素与非生物胁迫时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其中FsARF2可能对花生长发育,FsARF6、FsARF14对果实发育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 畜牧·兽医
  • 畜牧·兽医
    方晨辉, 朱梦婷, 南颖, 谢梦婷, 郑炜, 何开兵, 赵宗胜
    2022, 40(6): 729-734.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2.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阐明非遗传因素对石河子地区中国荷斯坦奶牛乳成分及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收集石河子地区10个牛场2018年~2022年9 450头中国荷斯坦奶牛的DHI测定数据,应用SAS9.2统计软件进行最小二乘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场、胎次、年份、季节、泌乳天数和产犊间隔非遗传因素对奶牛4项泌乳性状的影响。结果 场、胎次、年份、季节、泌乳天数极显著影响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分(P<0.01),5场的奶牛日产奶量极显著高于其他9个场(P<0.01),第三胎日产奶量和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1),2022年日产奶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年份(P<0.01),冬季的日产奶量极显著优于其他季节(P<0.01),夏季乳脂和乳蛋白率极显著优于其他季节;泌乳天数在66~95 d产奶量达到最高峰,而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分较低;产犊间隔极显著影响日产奶量(P<0.01),对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分无显著影响(P>0.05),366~395 d产犊间隔奶牛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最好。结论 奶牛的生产和育种工作中需要综合考虑场、胎次、年份、季节、泌乳天数和产犊间隔非遗传因素的影响,有计划的提高第三胎次奶牛比例,选择366~395 d的产犊间隔,是规模化牛场提高奶牛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
  • 畜牧·兽医
    陈鑫, 公红斌, 李清春, 卢世豪, 黎明国, 何凡, 黄涛
    2022, 40(6): 735-740.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品系杜洛克作为杜×(长×大)三元杂交组合中终端父本,其后代商品猪育肥性能的差异。方法 分别选取由美系、加系和美加合成系杜洛克公猪与长大二元母猪配种产生的后代三元商品猪各40头,开展饲养试验,记录日增重、日采食量;结束饲养后开展屠宰试验,测定背膘厚、肋骨数、胴体重。结果 美系后代商品猪的日增重显著低于加系后代商品猪和美加合成系后代商品猪(P<0.05);美系后代商品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加系后代商品猪(P<0.05),与美加合成系后代商品猪差异不显著(P>0.05);美加合成系后代商品猪的平均料重比显著低于美系后代商品猪(P<0.05),美加合成系后代商品猪的平均料重比低于加系后代商品猪且差异趋近于显著(P=0.052);各组的背膘厚差异不显著(P>0.05);美系后代商品猪的肋骨数显著高于加系后代商品猪和美加合成系后代商品猪(P<0.05);美系后代商品猪的胴体重显著低于加系后代商品猪(P<0.05),与美加合成系后代商品猪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本试验条件下,加系和美加合成系后代商品猪的生长速度优于美系的后代商品猪,美加合成系后代商品猪的饲料利用率优于美系和加系的后代商品猪。
  • 生物·环境
  • 生物·环境
    姜曰水, 张晓政, 孙梦迪, 李诗慧, 腾倩, 阿丽亚古丽·艾合买提, 李秀兰
    2022, 40(6): 741-748.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NAC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玉米基因组中有100多个NAC基因,但已完成功能解析的尚很少。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W22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了一个NAC基因ZmNAC28,并对其生物信息学和非生物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ZmNAC28的编码区长909 bp,编码蛋白的N端有一个保守的NAC结构域,属于NAC转录因子家族成员;ZmNAC28在玉米根、茎、叶中表达水平高,其表达可被干旱、高盐和外源ABA诱导,并且该基因的启动子中存在多个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元件。可见,ZmNAC28基因可能参与玉米对非生物逆境胁迫的响应,这为玉米NAC转录因子的功能解析奠定了基础。
  • 生物·环境
    薛振, 左瑶, 马海东, 王令, 王珊珊, 路宏朝, 张涛
    2022, 40(6): 749-757.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2(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2,PCK2)是连接TCA循环、糖酵解和糖异生的枢纽分子,动态调节细胞内的合成代谢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代谢中间体。PCK2广泛参与糖代谢、脂代谢、衰老、糖尿病以及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等代谢和生物学进程。因此,深入挖掘其潜在功能将为疾病治疗靶点的探究提供帮助。本研究以PCK2蛋白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子进化特征,蛋白结构信息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首先从蛋白质数据库UniportKB中获取32种代表性物种氨基酸序列,对其进行理化特性分析、多序列比对、Motif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该蛋白包含629~646个氨基酸残基,不同物种PCK2蛋白具有高度保守性,且进化树结构基本符合物种亲缘进化规律。基于前期研究发现的PCK2突变位点,本研究采用重叠延伸PCR技术构建小鼠PCK2基因的突变载体pCD513B-MU-PCK2-C3657T。通过多个软件预测分析小鼠PCK2突变对其蛋白的影响,结果显示PCK2-MU蛋白的理化特性与结构特征均发生明显的改变。进一步在细胞水平分析PCK2突变导致HEK293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研究结果和突变载体可为后续PCK2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与支撑。
  • 医学·药学
  • 医学·药学
    卜媛媛, 宋艳鹏, 李琛, 姜慧娇, 刘程豪, 乔世源, 陈雪玲, 吴向未
    2022, 40(6): 758-764.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2.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TSG-6对多房棘球蚴感染模型小鼠早期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将20只肝脏已感染多房棘球蚴20d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TSG-6治疗组每组10只;另外设置对照组10只。TSG-6治疗组每三天经腹腔注射重组鼠TSG-6蛋白(rmTSG-6) 0.5μg/25μLPBS,对照组和模型组每三天经腹腔注射等量PBS。治疗30 d后处死各组小鼠,取各组小鼠血清,多房棘球蚴病灶周围肝组织以及对照组正常肝组织制作组织切片。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ALT及AST的含量、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改变及胶原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纤维化标志物α-SMA、CollagenI、CollagenIII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经TSG-6治疗后各组小鼠血清中ALT、AST的含量减少,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与胶原纤维沉积减少,纤维化标志物α-SMA、CollagenI、CollagenIII的表达降低。结论 TSG-6抑制了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早期肝纤维化。
  • 医学·药学
    李琛, 董丹, 许军英, 卜媛媛, 刘程豪, 乔世源, 高风亦, 谭小武, 吴向未, 陈雪玲
    2022, 40(6): 765-771.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2.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大蒜素(Allicin)对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构建细粒棘球蚴囊液(EgCF)刺激RAW264.7细胞损伤模型。将RAW264.7细胞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EgCF诱导组(终浓度2 mg·mL-1 EgCF处理24 h);不同浓度Allicin预处理组(分别使用15、20、 30、40 μg·mL-1预处理20 h后,EgcF作用4 h)。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qRT-PCR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过氧化物酶(CAT)、血红素加氧酶(HO-1)、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M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调节亚基(Gclm)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rf2蛋白表达;微板法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细胞丙二醛(MDA)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EgCF组中细胞存活率下降,Nrf2蛋白、MDA和ROS水平上调(P<0.05);与EgCF组相比,Allicin预处理组中细胞存活率、CAT、HO-1、SOD(1/2)、Gclm和T-AOC表达升高,Keap1、Gclc、MDA、ROS表达降低(P<0.05)。结论 Allicin对EgCF诱导RAW264.7细胞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提高胞内抗氧化酶活性,清除胞内过量ROS有关。
  • 医学·药学
    庞槐, 王竞州, 杨冰琪, 袁成钢, 魏茜茜, 刘杰, 谢建新
    2022, 40(6): 772-778.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2.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但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MOB1B(Mps One Binder Kinase Activator 1B)是Hippo通路激酶级联反应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个肿瘤抑制因子,而其在EC中的分子作用尚未有文献报道。尝试阐明MOB1B对E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将为临床治疗EC提供新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 利用starBase数据库分析MOB1B、CCND1(Cyclin D1)和XIAP(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在EC中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运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Kaplan-Meier Plotter分析MOB1B的表达水平与EC患者生存率的关系;qRT-PCR 和Western Blot 检测EC细胞系Ishikawa中转染MOB1B过表达质粒后MOB1B、CCND1和XIA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CK-8、细胞集落形成、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 starBase数据库分析发现:在EC患者肿瘤组织中MOB1B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进一步分析后发现:MOB1B低表达的EC患者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在EC细胞中转染MOB1B过表达质粒后,MOB1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促癌因子CCND1和XIA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OB1B后E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被显著抑制(P<0.05)。结论 MOB1B过表达可抑制EC的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癌因子CCND1和XIAP的表达有关。
  • 医学·药学
    李青青, 王新敏, 乔春林, 勾璇, 孙湛, 章乐
    2022, 40(6): 779-785.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2.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膀胱癌Mcl-1的表达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u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的相关性,以及在膀胱癌治疗中的影响。方法 通过TCGA、GEPIA、TIMER等数据库分析膀胱癌中Mcl-1表达水平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和基质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膀胱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1/M2型巨噬细胞、Mcl-1的表达。结果 膀胱癌组织中Mcl-1表达与膀胱肿瘤微环境免疫评分(Immune Score)和基质评分(Stromal Score)正相关(P<0.001)、M1/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其标志物(M1:CD86;M2:CD163)正相关(P<0.001)、患者的总生存期呈负相关(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膀胱癌旁组织相比,CD86、CD163、Mcl-1在膀胱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01);Mcl-1表达水平与膀胱癌病理分级相关(P<0.05)。结论 膀胱癌中Mcl-1的表达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密切相关,可调控Mcl-1影响M1/M2型巨噬细胞,辅助BCG膀胱灌注免疫治疗。
  • 医学·药学
    李有平, 赵娜, 王梦婷, 刘改霞, 李乐, 孙世国
    2022, 40(6): 786-792. doi: 10.13880/j.cnki.65-1174/n.2022.22.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根据系统药理学方法预测天山堇菜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降糖效果。方法 通过数据库检索和文献挖掘获得天山堇菜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2型糖尿病相关的疾病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绘制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构建靶点PPI网络图,进行GO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同时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验证不同浓度的天山堇菜提取物降糖效果。结果 筛选出10个活性化合物,干预2型糖尿病的关键靶点35个,多个通路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相关。动物实验表明,天山堇菜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具有降糖作用,对于正常小鼠血糖没有影响。结论 本文采用系统药理学方法预测了天山堇菜的作用机制,表明天山堇菜通过多靶点、多通路产生抗2型糖尿病的作用,该作用通过动物实验得到了验证,为天山堇菜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